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学术出版
欧盟建议成员国实施“无偿学术出版”,读者和作者均不付费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当地时间 5 月 23 日,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发布了一份关于学术出版的文件,其中建议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实施开放获取和非营利性的学术出版模式,读者或作者不承担任何成本。该文件旨在为整个欧盟设定政策方向,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这一倡议受到了来自德国研究联合会(DFG)和布鲁塞尔欧洲大学协会(EUA)等学术界成员的欢迎,但一些出版业代表表示,这一建议并不现实,理事会尚未给出如何为这种模式提供资金等关键细节。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者协会(STM)也表示,欧盟成员国或机构用于建立学术研究论文库的公共资金数额很难量化,担心此举会淘汰独立的欧洲出版公司,并阻碍学术自由。(Nature news)
NASA 首次针对 UFO 举行公开会议:需要更严格的科学证据
图片来源:NASA
该小组由 16 人组成,旨在为如何解决美军方近年来观测到的一系列不明飞行物问题向 NASA 提出建议。鉴于目前为止美军方观测到的大多数“不明”飞行物均为气球、无人机或相机故障所致,该小组指出 NASA 应尝试消除人们对 UAP 的偏见,并且可以通过评估望远镜和卫星是否具有探测 UAP 的能力提供参考。小组成员之一、美国特拉华大学天文学家 Federica Bianco 表示,所有 UAP 相关数据都应满足 NASA 的科学标准,研究人员应该首先对正常现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异常现象,并开展研究。(Science news)
· 学术管理
双一流高校评职称,不到三成采用第三方小同行评价,211 高校通过率低于普本与专科
6 月 2 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2)》。该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分析数据涉及 2022 年度全国 127 所院校的 11528 名教师等学术人才,涵盖 43780 份详细专家评审意见。报告还指出,不同院校的外审通过率有一定差异。按照报告中对通过率的定义,小同行评审通过率最高的是原 985 高校,为 81%。普通本科、普通专科和原 211 高校分别为 64%、62% 和 54%。各类高校的副高通过率均高于正高职称。而且,评审意见选项数量的设置与评审结果之间有一定关联性。评审结论五个选项的整体通过率高于评审结论为四个、三个及二个选项的通过率。(中国教育在线)
· 政府政策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
据介绍,《实施细则》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为基础,以问题和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人类遗传资源活动行政许可与备案要求及流程。例如,明确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范畴为人类基因、基因组数据等信息材料,不包括临床数据、影像数据、蛋白质数据和代谢数据;新增“高血压、糖尿病、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常见疾病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不纳入重要遗传家系管理”;为获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的临床试验涉及采集活动无需申报采集审批;明确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每 5 年开展一次,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等。解读文章指出,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科技部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加快办理。同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基础上,《实施细则》对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实体和程序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施细则》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科技部)
· 基因组学
《科学》连发 8 篇论文破译灵长类基因组,揭示灵长类演化进程
2023 年 6 月 1 日,《科学》(Science)以封面专刊的形式,集中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该计划于 2018 年发起,并扩展建立了国际灵长类研究联盟,旨在研究人类在内的灵长类物种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灵长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起源,以及大脑等各种生理特征的演化和遗传基础,并进一步研究灵长类基因演化变异图谱及其对人类致病基因变异模式的提示意义。这一计划的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科学》(Science),还有3篇卫星论文已经或即将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等。该计划的旗舰论文(论文 1)通过分析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推断出了灵长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并推断出所有现生灵长类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现在大约 6829 万到 6495 万年前,大致位于白垩纪的界限附近。两篇论文(论文 2,3)分别还原了亚洲叶猴类和金丝猴类的演化历史,提出亚洲叶猴类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到达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扩散路线,以及黔金丝猴是由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共同祖先杂交后成为新的物种。另一篇论文(论文 4)系统研究了灵长类中导致基因树和物种演化树冲突的不完全谱系分流现象,同时揭示了不完全谱系分流对基因功能和性状分化的影响。一项研究(论文 5,6,7)分析了来自 233 种灵长类动物的 809 个个体基因组的重测序数据,而基于基因组杂合性和连续性纯合片段(RoH)长度的结果表明,基因组多样性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划定的灭绝风险类别之间在整体上没有直接关联。该计划的另一个项目(论文 8)比较了全基因组测序数据,鉴定出人类直系同源蛋白上 430 万个可能导致蛋白结构变化的基因变异位点。研究人员以此为数据集基础加入人类疾病基因数据,训练了 PrimateAI-3D 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以识别和预测人类可能出现的基因突变。(公众号“ZJU生命演化研究”)编写:于子兰、欧阳光、白雨辰、徐慧琳、张琪
编辑:张琪
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